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要素是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運行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它既影響到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方針的制定,又影響到組織職業健康安全目標、管理方案、運行控制及監視和測量等要素的實施和運行,所以該要素是將職業健康安全與管理連接起來的重要環節,是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建立的基礎。如何全面、系統的辨識危險源,逐漸提高企業的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水平,是企業貫標骨干和安全工作者關注的焦點,以下是筆者對危險源辨識與控制的粗淺認識。
1 危險源的分類
根據危險源在事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安全科學理論把危險源劃分為兩大類。
(1)第一類危險源:系統中存在的、可能發生意外釋放的能量或危險物質稱作第一類危險源。組織進行生產或服務就需要相應的能量和物質,這也是組織活動產品服務中最根本的危險因素(第一類危險源),實際工作中往往把產生能量的能量源或擁有能量的能量載體作為第一類危險源來處理。常見的第一類危險源如下:
產生、供給能量的裝置、設備;
使人體或物體具有較高勢能的裝置、設備、場所;能量載體;
失控后可能產生巨大能量的裝置、設備、場所,如化工裝置等;
失控后可能發生能量突然釋放的裝置、設備、場所,如壓力容器等;
危險物質,如各種有毒、有害、可燃燒爆炸的物質等;
生產、加工、儲存危險物質的裝置、設備、場所;
人體一旦與之接觸將導致人體能量意外釋放的物體。
(2)第二類危險源:導致約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壞的各種不安全因素稱作第二類危險源。從系統安全的觀點來考察,使能量或危險物質的約束、限制措施失效、破壞的原因因素,即第二類危險源,包括人、物、環境三個方面的問題:
“人”是指作為工作主體的人,如操作人員或決策人員;
“機”是指人所控制的一切對象的總稱,如生產過程等;
“環境”是指人、機共處的特定的工作條件,如溫度、噪聲、振動、有害氣體等。
第二類危險源往往是一些圍繞第一類危險源隨機發生的現象,它們出現的情況決定事故發生的可能性,第二類危險源出現得越頻繁,發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
組織進行生產或服務時,能量與物質是在受控條件下按人的意愿在規定的方式下按規定方向進行。如果投有按意愿進行時就會產生能量與有害物質的意外釋放,通常失控(第二類危險源)都是由于:
人的不安全行為:人的失誤和管理缺陷。GB6641-86《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將人的
不安全行為歸納為:操作失誤、造成安全裝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設備、手代替工具操作、物體存放不當、冒險進入危險場所、攀坐不安
全位置、在起吊物下作業停留等13大類;
物的不安全狀態:故障(或缺陷)、環境因素等方面。GB6641-86《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將物的不安全狀態歸納為:防護、保險、信號等裝置缺乏或有缺陷,設備、設施、工具、附件有缺陷,個人防護用具缺少或缺陷以及生產(施工)場地環境不良等4類。
2 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與風險控制步驟
現狀調查 |
業務活動分類 |
(l)現狀調查內容:
業務活動;
危險源辨識 |
風險評價 |
策劃風險控制措施 |
評審措施的充分性 |
危險源;
現行控制措施;
暴露于風險中的人員;
傷害的可能性;
傷害的嚴重程度;
風險水平;
根據評價結果而需采取的行動。
(2)作業活動的劃分:
一般情況,可按如下活動劃分作業活動:
按生產(工作)流程的階段分;(原料準備、各生產工序等)
按地理區域分;(后勤、辦公室)
按裝置分;(電氣操作)
按作業任務分;(維修活動)
上述幾種方法的結合。
3 危險源的辨識
(l)危險源辨識應考慮的因素:
對一個危險源的描述。“根源+狀態”,或者通俗的說一個危險源的描述必須要的根源(決定發生后損失大小)狀態(決定發生的可能性)。從根本上來說危險源的描述要確保使用人員能看明白且能便于后續控制措施的制定。
三種狀態,三種時態,七個方面。三種狀態:正常、異常、緊急;三種時態:過去、現在、將來;七種類型(安全):機械能、電能、熱能、化學能、放射性、生物因素、人機工程因素(生理、心理)。
相關方的危險源(來訪者)。
(2)危險源辨識的方法:
危險源辨識的方法很多,基本方法有:
詢問、交談:對組織各部門、現場由有關部門組織通過交談的方法進行危險源的識別。
現場觀察
查閱有關文件、記錄:通常對與一個正常運行的組織來說在以往的管理工作中建立了許多規章制度,這其中有關安全管理而建立的規程、辦法、制度等要求原則上都是針對危險源提出的,所以組織可以通過這些文件的規定內容找出相對應的危險源。
獲取外部信息
工作任務分析
安全檢查表(SCL)
危險與可操作性研究(HAZOP)
事件樹分析(ETA)
故障樹分析(FTA)
這幾種方法都有各自的適用范圍或局限性,辨識危險源過程中使用一種方法往往還不能全面地識別其所存在的危險源,可以綜合地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方法。
總之,整個辨識過程要堅持“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事無巨細、面面俱到”的原則,并做多方面的考慮。例如當某一車間經常發生事故或事件時,我們不但要從裝置設備上、工藝
流程上找原因;還應對環境、管理、制度等因素進行考慮.如負荷、體位、精神、心理等人機方面;還有個性、生活等方面的影響也是導致事故發生的原因之一,只有全面多方位的進行因素考慮,我們才能更好的辨識和確認其危險,為下一步危險源控制工作做充分細致的準備。
4 危險源的風險評價
風險評價的流程是制定風險評價的標準——根據標準進行風險控制——找出不可允許的風險。
對于辨識出的危險源,由廠安全部門進行風險評價,風險評價采取定性評價法和半定量評價法(LEC法)以及兩種方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l)風險評價的基本知識
風險評價是體系的一個關鍵環節,也是最先進行的環節,目的是對現階段的危險源所帶來的風險進行評價分級,根據評價分級結果有針對性地進行風險控制,從而取得良好的職業健康安全績效,達到持續改進的目的。常用的風險評價方法有: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LEC)、矩陣法、預先危害分析(PHA)、故障類型及影響分析(FMEA)、風險概率評價法(PRA)、危險可操作性研究(HAZOP)、事故樹分析(ETA)、頭腦風暴法等等。企業應結合實際情況探索最適合的風險評價。我們推薦使用作業條件危險性評法(LEC)法來計算每一種危險源所帶來的風險。
(2)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LEC)
D=LEC
式中:D代表風險值;L代表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大;E代表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C代表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
企業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L、E、C在不同情況/環境的對應值,一般情況下,L在0.1~l之間,E在0.5~10之間,C在1~100之間。按照D=LEC,求出風險值(D),當C≥40或D≥160時(企業自定),可將此風險因素列為重大風險因素。這個界限值并不是長期固定的,企業應在不同時期根據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水平確定風險級別的界限值,以符合持續改進的思想。
例:本鋼氧氣廠空分操作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表
作業 活動 |
危險源 |
可能導致的事故 |
有無以往案例 |
風險評價 |
現有控制措施 |
||||
L |
E |
C |
D |
級別 |
|||||
空 分 操 作 |
塔內漏液體 |
破裂 |
無 |
1 |
1 |
15 |
15 |
五 |
《安全技術規程》 |
在有氧氣泄漏的地方動火 |
火災 |
無 |
3 |
1 |
15 |
45 |
四 |
《安全技術規程》 |
|
氮氣泄漏 |
窒息 |
無 |
1 |
3 |
15 |
45 |
四 |
《安全技術規程》 |
|
空分走梯濕滑、夜間照明較暗 |
摔倒 |
無 |
3 |
3 |
3 |
27 |
四 |
注意行走 加強照明 |
|
空分裝置用氮氣加溫吹出 |
窒息 |
無 |
3 |
1 |
15 |
45 |
四 |
《安全技術規程》 |
|
停機加溫排放液氧、液空 |
火災、接觸低溫物 |
無 |
6 |
1 |
3 |
18 |
五 |
《安全技術規程》 |
|
空分裝置倒換再生排放液體 |
接觸低溫物 |
無 |
3 |
2 |
3 |
18 |
五 |
《安全技術規程》 |
5 危險源的控制
危險源的控制主要采用消除風險(停止使用該危害性物質、改使用危害性較低的物質);降低風險(修改程序以減輕危害性、對人員或危害進行隔離、局限危害、工程技術控制、管理控制措施)和采取個體防護的方法進行。
(l)對于可承受風險,應保持現有控制措施及相關安全操作規程,來保持現有水平。
(2)對于不可承受風險控制手段如下圖:
風險控制
組織根據識別出的危險源按照風險評價的方法對各危險源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及后果大小進行評價,對不同的風險進行風險控制和策劃,通常風險控制的手段包括:
危險源識別及風險評價 |
不可承受的風險 |
運行控制 |
應急準備響應 |
培訓與意識 |
目標及指揮 |
管理方案 |
(3)一般風險采取降低或消除的措施進行控制。
一般風險首先著眼于本廠、車間、班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的完善與健全。針對辨識出的每一條危險源可能發生的風險,先查看是否有制度、有規程,若沒有就應制定制度或規程。若原來有制度、有規程,要進一步查看制度、規程是否完善、能否滿足相關法規要求、能否起到預防和控制風險的作用,若不能就要修改制度或規程。通過制度、規程的逐條完善與健全,使一般危險源風險得以預防和控制。
(4)重大風險由公司統一監控,風險所在單位具體操作執行,并制定“管理方案”予以
消除或降低風險,采取措施進行有效控制。
對辨識的潛在突發性危險源如氮氣泄漏,在進行風險控制措施策劃時要制定操作性強的應急預案,并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和演練,提高其應急響應能力。
6 制定風險控制計劃
風險控制計劃應在實施前予以評審,應針對以下內容進行評審;計劃的控制措施是否使風險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是否產生新的危險源;是否已選定了投資效果最佳的解決方案;受影響的人員如何評價計劃的預防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計劃的控制措施是否會被用于實際工作中。
總之,危險源辨識目的是實現事故預防,而危險源是導致事故的根源。所以危險源辨識是危險源控制的起點,最終目的是實現危險源控制,提高企業生產的安全性。
評論加載中...
|